[返回列表]

【北京日报报道】“迁回来还做邻居”

排队九昼夜拿到的优先选房号让给对门,错峰搬家先紧着街坊……几十年邻里情,因棚改更深了。大伙相约—— 

 

 本报记者 巩峥 通讯员 张海涛

   揭开锅盖,油汪汪的韭菜盒子香气四溢。王琬娟说不清这是家里第几次临时起意、仓促而就的聚餐。座上客全是曾经的老街坊,大家只要坐在一起,即便是一桌平淡无奇的家常便饭也欢快开心。

   白纸坊棚改启动后,王琬娟租下了与老屋隔街相望的一处周转房,以往朝夕相处的几位老姐妹寓居他处。大伙不论谁回到白纸坊,都拿王琬娟家当落脚地。隔三差五的临时聚会就这样形成了。

   温经华原先住白纸坊北里3号楼,跟王琬娟住了25年的对门。

   讲起王大姐的热心事迹,温经华滔滔不绝:自己身体不好,闻不了油烟味,大姐经常是一听她下班回来了,就赶紧端出热腾腾的饭菜送到她家。现如今,她搬到大兴住,三天两头要回白纸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拿药。王琬娟摸清了她取药的规律,每次都提前打电话,相邀来家歇脚吃午饭。

   说起温经华,王琬娟更是满心感激。王家三代同堂,选择回迁房时就想要一户双卫的,方便老人。谁承想,选房的人群从大年初二就排起了长队。

   而过年时王琬娟刚好不在家,等她赶回来再排队,中意的户型已然无望。一家人正懊悔之时,温经华敲开了房门,把自家的优先选房顺序号塞到王琬娟手里,那是她家人排了整整九个昼夜才拿到的。20多年的情分,让两个人在那一刻相拥无言,久久难分。

 两家人回迁后的新家离得也不远,都在未来的融悦城小区中区,一个住17号楼,另一个住11号楼,之间就隔着个花园。三年后,咱还是邻居。不,咱当亲戚处。温经华拉着王琬娟的手说。

   相似的一幕也在旁边的菜园街社区上演。菜园街东里8号楼,住在这里的老街坊们很多都是轻工业系统的同事,风雨相伴大半生,情谊深厚又知根知底,临搬走时总为对方着想。通向住宅楼的胡同狭窄,一次只能容一辆货车进退,大伙商量着排开时间叫车,先紧着76岁的赵怀斌老人搬,因为他心脏不好,刚做完搭桥手术,独子又在新疆。可赵怀斌老人却认为该让人口多的家庭先搬。结果阴差阳错,还是赶在了同一天搬。三辆货车把胡同堵个水泄不通,大伙决定让最末一辆车先装,然后顺序倒车,驶离胡同。

   赵怀斌的周转房在和平里。刚到新地方,邻居们的电话就跟来了,生怕老爷子着急上火,心脏受不了。您硬硬朗朗的,回头咱还做街坊哪。一句话,让古稀之人潸然泪下。

   一场棚改,一次别离,抹不去几十年交心种下的情谊,反而让它变得更加深沉、厚重,更加难舍难分。远亲不如近邻这句老话,成了时下棚改中的白纸坊最温情的注脚。

记者巩峥 通讯员 张海涛《北京日报》2016-04-18

本文转自北京日报

http://bjrb.bjd.com.cn/html/2016-04/18/content_26387.htm


上一篇 【北京日报报道】一面特殊的锦旗:委屈奖
下一篇 【北京西城报报道】特刊01版